只有增值税,才最适宜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对象。
“营改增”是当前中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。
作为“营改增”一个后续安排,便是相应调低增值税标准税率。
对于“营改增”的意义,根据笔者的观察,人们多倾向于站在税制改革的角度加以解释,将其视作完善中国流转税制的一个重要举措。这当然是不错的。但是,倘若认识停留于这样一个层次,则不仅会看漏“营改增”所具有的某些甚至可能是十分重要的影响,由此做出的评估难免有片面之嫌。而且,在未能全面而充分地揭示其各方面现实和潜在意义的条件下,围绕“营改增”的方案选择和战略布局,亦可能因认识不够、投入不足甚或操作失当而妨碍实施效果。因而,在时下的中国,将与“营改增”有关或所牵涉的诸种要素,提升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仔细地加以审视,是非常必要的,甚至是十分迫切的。
“营改增”关系此轮宏观调控成败
“营改增”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,基于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意图而启动的。从一开始,它就被打上了反危机的烙印,与宏观调控紧密相连。而且,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,“营改增”对于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意义也日趋凸显。环顾一下当前全球经济和宏观政策的总体走向,便会看到:
第一,欧美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正在陆续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,由此必将带动全球主要货币大量放水,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再度全面加大,其溢出效应必将影响我国;我国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正在蓄积,随政府换届可能出现新一轮的地方融资平台冲动;以往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通胀压力始终未能缓解,包括外部输入和内部新增在内的新一轮通胀压力正在生成。凡此种种,都将极大地牵制或压缩货币政策的作为空间,使其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入于控物价和防风险。在货币政策被拖住后腿的条件下,稳增长的重任将主要落在财政政策身上。
第二,在稳增长方面,财政政策固然可有扩大支出和减少税收两种选择,但是,注意到从2008年开始的这一轮财政扩张性操作,迄今已实施5年。在连续实施了5年的财政扩张性操作之后,相对于以往,以扩大支出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操作药效已经有所下降,其“粗放型”扩张对于结构调整的负作用已经显现。较之于危机之前,不平衡、不协调、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突出。故而,扩大支出的操作,在2013年将不能不有所节制。各级政府不仅要厉行节约,严格控制一般支出,而且要把钱用在刀刃上——非做不可、不干不成的重要事项。在扩大支出的作用
[1] [2] [3] 下一页